再议淬火冷却介质的冷却过程
作者:上海川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| 发布时间:2022-12-21 |
载入中...
淬火冷却介质,一般分为在冷却过程中有物态变化的介质,如水、盐水溶液、碱水溶液、油、乳化液,聚合物溶液,和无物态变化的介质如熔融金属、熔盐、熔碱以及空气、氮气和固体粒子等。
图二a是有物态变化的,图b是无物态变化的。通常使用的介质是有物态变化的,按其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变化,依次为蒸汽膜阶段(A),沸腾阶段(B)和对流段(C)。
对这三个阶段的理解或者说“究跟索源”,需要从电阻丝在水中持续加热的池沸腾曲线谈起,如图三所示。
![池沸腾传热曲线.png 池沸腾传热曲线.png]()
横坐标是加热件与周围介质的温差(过热度),纵坐标是热流密度。在AB阶段,过热度较小,主要的传热方式是对流传热,传热效率较低,在B点以后,随着过热度增加,工件表面开始出现沸腾,气泡通过形核、长大和跃离加热元件表面对周围介质造成强烈扰动,使冷的介质直接不断地和热表面接触,传热迅速加快,在C点达到最大值。随着过热度进一步增加,介质不断汽化,以致工件表面的蒸汽相互连成一片,形成蒸汽膜,蒸汽膜的形成阻碍了热表面和冷介质之间的直接接触,导致传热效率下降,此阶段的蒸汽膜是动态的、局部的和不稳定的,随着过热度进一步增加,汽化不断增加,蒸汽膜越来越稳定,面积也越来越大,传热效率不断降低,最后达到D点,或Leidenfrost 点,形成了覆盖整个热工件表面稳定的蒸汽膜,传热效率降到最低点,越过D点,过热度增加,辐射传热增加,传热效率随之增加。
工件淬火过程,和上述过程相反。开始淬火冷却时,工件和介质温差很大,在ED段,形成稳定的蒸汽膜。在DC段,由于工件表面温度下降,过热度降低,蒸汽膜变得不稳定,只能部分覆盖,所以传热效率不断提高。一直到C点蒸汽膜已不复存在,传热效率最高;CB 段则是完全沸腾阶段,汽泡在工件表面形成、长大和跃离时,将淬火介质从表面排开,汽泡跃离表面后液体又流回来,冷的淬火介质不断和工件表面接触,并产生强烈扰动,所以换热效率高,冷却能力强。低于B点,过热度进一步降低,不能继续维持沸腾,进入对流阶段。图四是用IVF冷速测量仪测得的淬火冷却过程中的冷却曲线图表明,淬火冷却存在蒸汽膜阶段(ED)、沸腾阶段(DCB)和对流传热(CA)三个阶段。蒸汽膜和对流传热阶段冷速慢,沸腾阶段冷速快。D、B点是冷却曲线上的拐点,D点所表示的温度,常称为上特性温度,而B点所处的温度,常成为下特性温度。
![淬火冷却过程及冷却曲线.png 淬火冷却过程及冷却曲线.png]()
我们上海川奇机电在淬火冷却特性检测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,使用新的冷却特性仪器(型号KJ-SQ2,水基使用KJ-Agitation)可以给用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,欢迎随时和我们做技术交流
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yhlbj.com